栏目分类
你的位置:美港通证券-在线配资开户-可查配资实盘平台 > 可查配资实盘平台 >
6月28日福州股票配资,广州慧谷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慧谷新材)的深交所创业板获受理,保荐机构为中信证券。
“不爽”的是5天后在2025年第二批首发企业现场检查抽签时,慧谷新材被抽中。
据Wind数据,2022年至2024年间,55家被抽中企业中有40家终止IPO,终止率达72.73%。在高IPO终止率的大背景下,慧谷新材的IPO前途备受关注。
财报数据年年攀升,暗处的安全黑洞与财务隐忧却如影随形。
慧谷新材的营收从2022年的6.64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8.17亿元,净利润更是从3009万元飙升至1.46亿元,三年暴涨近四倍。
毛利率曲线昂扬向上,从29.56%一路攀升至40.68%。这份成绩单,任谁初看都忍不住喝彩。
然而剥开这层光鲜外衣,其内在“造血功能”却显露出令人不安的暗斑——产品单价节节败退,应收账款步步高升,安全管控曾酿人命惨剧。这种依靠压价换量、赊销铺货撑起的业绩,恰似一个面无血色的奔跑者。
一、业绩幻象:价格失血的增长迷局
在招股书罗列的增长曲线背后,一个刺眼的数据趋势却被轻描淡写地掩藏:慧谷新材的产品价格正在经历一场全面失血。
家电类产品:单价从2022年的9.64元/KG,跌至2024年的8.93元/KG
包装类产品:从23.71元/KG降至20.65元/KG
新能源类产品:价格雪崩式下滑,从24.11元/KG直坠至17.16元/KG
这种“剜肉补疮”的降价策略效果立竿见影。家电材料销量三年间增长37%,新能源材料销量更是暴增246%。公司看似在奔跑,实则是在失血前行。
价格战背后的隐忧不言而喻。当同行普遍面临原材料价格波动时,慧谷新材的降价空间还能持续多久?招股书自己也坦承:“可能出现发行上市当年营业利润较上年下滑50%以上或发生亏损的情形”。
这种预警在拟上市企业中实属罕见,更像是一剂提前注射的“免责预防针”。
二、失血隐患:应收账款堆积的隐形地雷
支撑慧谷新材业绩增长的,不仅是持续下滑的单价,还有不断膨胀的应收账款。报告期内,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如滚雪球般增长:
2022年:1.84亿元
2023年:2.38亿元
2024年:2.89亿元
更令人警惕的是其占资产总额比重连年攀升,与之相伴的却是存货周转率的两年低于行业均值。这一升一降间,勾勒出企业现金流链条的紧绷状态——表面业绩光鲜,实则资金沉淀严重,经营效率悄然下滑。
财务内控的“旧伤疤”更为触目惊心。报告期内,公司曾存在“大票换小票”的票据找零行为,2022年及2023年分别找零票据给客户304.42万元、260万元。第三方回款问题同样令人侧目,2022年第三方回款金额占当期营业收入比例达2.62%。
更存在通过员工个人卡代收货款的违规操作。虽声称已整改,但内控机制的“失血点”曾如此之多,难免令人担忧其造血机能的健康性。
三、与慧谷新材实控人对赌上市,中信证券“稳赚不赔”
2023年11月,中证投以每股110元的价格认购慧谷新材新增发行的33万股股份,以总对价3630万元获得3.19%的股权。按此交易价格测算,慧谷新材彼时投后估值约为11.38亿元。
时隔约一年半,慧谷新材于2025年6月28日提交IPO申请,估值已然实现惊人跃升。据招股书,公司此次计划发行占发行后总股本不低于25%的新股,而计划募集资金为9亿元,按此测算这意味着其IPO发行后估值保守可达36亿元,中信证券的投资已然增值两倍多。
值得注意的是,中证投还与慧谷新材实控人签署了带有“新投资者进入限制”及“回购条款”的协议,其中回购条款挂钩上市结果。
协议明确规定,发行人完成合格上市前以任何方式引进新投资者的,应确保新投资者的投资条件和投资价格不得优于中证投的投资条件和投资价格;若新投资者投资条件优于中证投或估值低于中证投投资估值,中证投有权要求慧谷新材实控人唐靖进行补偿。
四、管理“血障”:人命关天的安全黑洞
2019年9月16日,广州增城区中新镇一声爆炸巨响,揭开了慧谷新材子公司——广州慧谷工程材料有限公司的安全管理黑洞。C1仓库爆燃事故夺走了两名员工的生命。
广东省应急管理厅的通报字字诛心:
“主要负责人安全责任悬空”:法人代表和总经理均为上级公司人员兼任,每周仅到厂2-3天,安全生产管理“假手于人”
“风险管理意识淡薄”:以配方保密为由,仓管员和安全管理人员竟不清楚储存的化学品成分与危险特性
“储存环节违章问题突出”:130公斤引发剂中,100公斤违规常温堆放
“应急处置措施不当”:操作人员用棉纱擦拭泄漏物引发闪爆
这场由冰箱故障开始,以人命终结的安全事故,暴露了公司安全管理体系的全面崩坏。耐人寻味的是,这家“惹祸”的子公司于2022年6月被悄然吸收合并后注销,如同从未存在。
招股书中对事故的反思轻描淡写,对整改措施的描述流于形式。当一家企业的安全文化贫血至此,其宣称的“高质量发展”又何来根基?
五、治理隐疾:家族化与关联交易的“抽血术”
翻开慧谷新材的股权架构图,一幅家族治企的典型图谱跃然纸上:
实控人唐靖:直接和间接控制59.02%表决权,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妻子黄光燕:任董事、副总经理,持股2.72%
侄女婿杨海朋:任董事会秘书,持股0.17%
妻兄黄光明:任供应链总监,间接持股0.59%
这种“举贤不避亲”的治理结构,为关联交易铺设了温床。2023年底,公司董事会通过议案,以6500万元自有资金向广州恒辉购买位于广州开发区新业路62号的不动产。
而广州恒辉当时的实际控制人,正是唐靖本人。
交易时间点耐人寻味。完成过户登记后仅一个多月,2024年7月3日,唐靖便将广州恒辉股权全数转手给自然人邓仕刚。这种“左手倒右手”后的迅速脱手,令人对交易实质目的浮想联翩。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在斥资6500万元购置关联方房产的同时,公司报告期内还累计实施了4764.79万元的现金分红,并计划将IPO募资中的2.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而截至2024年末,公司账上还躺着2.31亿元现金。这种一边大额分红、一边巨额募资补流的操作,堪称资本市场的“抽血术”。
六、血色未来:产能扩张与市场现实的碰撞
顶着“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的光环,慧谷新材在招股书中描绘了一幅雄心勃勃的产能扩张蓝图:拟投入4.05亿元建设年产13万吨环保型涂料及树脂扩建项目。
现实数据却给这幅蓝图蒙上阴影:
涂层材料产能利用率:2022年81.45%,2024年飙升至113.83%
产能已超负荷运转,扩产确有必要
但下游市场的“供血不足”已成隐患。其核心应用领域面临严峻挑战:
包装材料业务:三年复合增长率仅5.97%
新能源领域:下游产能扩张迅速但利用率低迷
家电行业:市场趋于饱和,增长空间有限
更令人忧心的是行业同质化竞争加剧。当慧谷新材在招股书中强调其研发费用率(6.72%-7.22%)高于行业均值时,却避而不谈其核心产品技术壁垒是否足够抵御价格战的冲击。
此次募投项目达产后福州股票配资,全厂树脂及涂料产品产能将达到18.525万吨。在主要产品单价持续下滑、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这些新增产能是否会成为压垮毛利的“最后一根稻草”?
下一篇:没有了